(通讯员 汤洺银城)盛夏时节,荆州美的冰箱工厂跃动着智能制造的脉搏。一台台智能机器人高效运转,将崭新的智能冰箱精准装载。这里,平均每1.5秒就有一台冰箱下线,这条智能化、数字化水平全国领先的生产线,正是“长江·产业跃迁调研团队”项目课题的首站。

在指导老师王萍教授带领下,团队成员汤洺银城、严康、谈志伟、王璐佳等同学走进这座“全球最大单体冰箱生产基地”的5G智慧工厂(“灯塔工厂”)。初入注塑车间,巨大的自动化场景便令人震撼:成排的全封闭生产线如精密管道般延伸,机械臂灵活舞动,将刚成型的内胆送上流水线,整个车间操作工人寥寥无几。
“原以为会人声鼎沸,结果耳边全是机器运转的轰鸣,工人真的很少。”谈志伟指着一台正在自动合模的注塑机感叹,“没想到自动化程度这么高,人力节省太明显了。”
1.5秒速度传奇:混流生产与数据驱动
深入钣金与总装车间,美的独有的“混流生产”模式展现在眼前:同一条流水线上,不同型号、不同配置的冰箱能无缝衔接生产。过去更换模具动辄停线十几分钟,如今依托模块化设计和快速换模装置,换型时间最快只需38秒。

在总装区域,内胆与外壳精准拼装后,迅速进入密封、检漏和包装环节。机器人精准完成铰链拧紧、贴标、打包等工序,成品通过传送带直达库房。
“这条线单日产能峰值可达2.5万台,”生产线主管介绍道,“并且追求‘零库存’,今日订单今日出货,后方仓库几乎总是空的。”
速度的背后,是上百个数据采集点构成的神经末梢,实时监控每道工序的进度与质量。一旦零件出现问题,系统第一时间预警,大幅减少返工,保障了高效运转。
一公里生态圈:124家企业的协同交响
走出主厂房,马路对面便是信义工贸的新喷涂车间。负责人展示了他们为美的配套生产的冰箱门框、抽屉等部件——喷涂完毕的门体正被打包,即将送往总装线。
“喷涂完直接拉过去,直线距离约2.5公里,”信义工贸负责人表示,“以前备货需提前一周,现在上午下单,下午就能送达线边仓。”这种紧密协同已成荆州常态。目前,荆州本地已有124家配套企业服务美的,覆盖钣金、注塑、电子电器、包装材料等全链条。
调研现场,一辆安德智联的运输车装载零部件后迅速驶入厂区,仅20分钟便完成从配套厂到主厂的‘最后一公里’配送。
调研洞察:供应链的升级痛点
调研团队不仅关注顺畅运转,更聚焦“卡脖子”环节。一位生产经理坦言:“部分核心零部件,如高端压缩机、电控芯片仍需外调,周期长、成本高。”问及本地化可能,他坦言:“门槛高,涉足企业少。但若有企业敢于投入,这块短板就能补上。”

这提醒我们,调研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成就,更在于发现缺口——如何补链、强链?对荆州而言,仅有高效的总装线不够,吸引并留住上下游关键环节,构建完整的产业集群生态,才是长远之策。
从规模到高度:高端化、全球化与绿色化
截至2025年7月,荆州美的冰箱、洗衣机、楼宇科技三大板块均已满产。工厂正聚焦三大方向:产品高端化、市场全球化、生产绿色化。楼宇科技业务已从中央空调扩展至智慧楼宇及节能系统,服务场景延伸至学校、医院、商场。配套企业同步升级,部分外壳厂已转型生产智能零部件。
绿色转型方面,厂区屋顶铺满光伏板,部分车间实现能耗回收,单台冰箱碳排放较三年前下降近30%。工厂亦积极承接定制化订单。上半年发往欧洲的一批智能冰箱,其内部结构与能效均按客户需求定制,单价达到普通机型的两倍。
这些转变带来深刻启示:荆州制造的未来,不仅在于产量规模,更在于产业链的完整性、技术含金量与绿色竞争力。实地走访仅是起点,识别问题、探寻答案、推动跃迁,才是调研的深层意义。
把调研写在行动里:实践转化显担当

此行不仅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,更是将书本中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理念,具象化于轰鸣的生产线、智能的车间与高效的仓库。激发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,需要我们真正“走出来”、“走进去”,看懂产线逻辑,摸清供应链脉络,洞察企业痛点与潜力,并最终转化为切实建议。
接下来,团队将继续深入企业,探访更多车间,挖掘更多细节。我们将把调研凝结成报告,带回课堂,也传递给更多人:看荆州发展的速度,思青年可为的维度。
(审核 平先锋 编辑 杨雪)